在全球制造業逐步進入4.0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欲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必須加快推進制造業工業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此,須高度重視大數據產業的開發,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術,力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突破。
制造業和工業的強大對任何一個強國而言都是“立身之本”。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產業重構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展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推動“大而不強”的工業和制造業整體升級,已經成為攸關未來我國命運的重中之重。
事實證明,誰占據了價值鏈的核心環節,誰就掌控了全球價值鏈的價值和財富流向。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興起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一場價值鏈革命。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后大規模(post-mass)生產的革命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制造產品,還將影響到在哪里制造產品,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
因此,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首要任務。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制造業轉型,無不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模式的創新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德國 “工業4.0”戰略,更被視作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代表。
“工業4.0”是默克爾政府于2010年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十大未來項目之一。所謂“工業4.0”,是相對于18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的“工業1.0”、20世紀初電氣化的“工業2.0”以及20世紀70年代信息化的“工業3.0”而言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這個概念是在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推動下提出的,具體涵義是指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物理系統等手段,實現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