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緊緊抓住契機化解產能過剩
今年最大的變化是鋼鐵生產主業由去年的虧損變為盈利。根據鋼協的統計,1月~9月份,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利潤為112億元,屬微利,預計全年行業將盈利,但利潤的構成結構還不理想。他指出,今年鋼鐵行業略好于去年的主要因素有3個:一是去年的虧損大戶今年減虧幅度較大;二是煤炭價格下降,減少了鋼鐵生產成本;三是企業加大了對標挖潛和降本增效的力度。但是,全行業還是在虧損的邊緣線上煎熬,而且今年也有新增的虧損企業。
“效益不好主要是因為礦價高而鋼價低。目前的鋼材價格基本上是20年前的水平,今年6月份甚至跌破了20年前的價格,10月18日又一次跌破了20年前的價格。價格低是因為產量過高,今年的產量控制不如去年。”劉振江說,“鋼材價格是20年前的水平,但生產成本是20年前的5倍~6倍,這個‘剪刀差’對鋼鐵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劉振江指出,產量過高與產能過剩有關,人為因素也很關鍵。所有人都知道鋼產量太高,但都希望別人減產,自己盡量多生產,各行其事的結果疊加到一起,就造成了總量的失控。市場形勢稍有好轉,鋼產量馬上會上去,結果很快引起進口礦價格上漲,鋼材價格下降,庫存增加。這個變化的周期越來越小,市場振蕩頻繁,這樣下去是惡性循環。
要理性研判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鋼鐵工業的工業化水平總體是高的,也一直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有的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裝備大部分在中國。同時,我國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每年能消費6億多噸鋼。“我們既不可滿足現狀,也不可妄自菲薄,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們與國際同行在市場環境、工業裝備、技術水平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和差異,準確把握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堅定不移地把中國鋼鐵工業做強做優。”劉振江表示。
劉振江指出,我國鋼鐵企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一是化解過剩產能的壓力大,企業數量多,組成良莠不齊,規范程度不高。二是研發、創新能力還不強,先進設備還沒有生產最好的產品,一些核心關鍵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高檔品種的質量穩定性還較差。三是節能環保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的節能環保水平差距還比較大。四是對進口礦的依存度太高,價格受制于人。五是行業自律能力不如發達國家,產業集中度低,控制產能產量的能力欠缺。六是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基本上還是鋼材生產商,在轉變服務方式、延伸產業鏈、由生產商向集成服務商轉變中還有一段路要走。